不负众望 在砥砺创新中成长——记公司第四届天通楷模崔行斌

  崔行斌,男,中共党员,1983年2月出生,河南平顶山人。2005年07月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本科毕业,2007年10月参加工作,曾先后担任修试一车间保护班班组长、车间技术副主任,2016年7月至今担任修试一车间主任。

broken image

  今年39岁的崔行斌,是一个在生活中乐观开朗、工作中严谨勤奋的人。他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整个人是充满新鲜感的,我抱着学习的态度,跟着老师们学习了半年多的时间,学了不少东西。以后能做好车间的各项工作,和那一段学习经历是分不开的。”时光像一条河,无声无息地在人们的指尖滑过。不知不觉间,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个人技术水平,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受到了领导、同事们的认可与好评。现在的他已经成长为修试一车间主任,在岗位上不断地发挥着他的光和热。

立足岗位 

在付出中收获成长的“崔小胖”

broken image

  2005年7月,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本科毕业的他,和一批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一起走进了天通电力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因为生性乐观开朗,吃得香,睡得甜,心情棒,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崔小胖”。初出茅庐的“崔小胖”被分配在了修试一车间保护组,和一群志同道合、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起奋战在天通电力公司的各个变电站。

  生活中乐观开朗的“崔小胖”,在工作中却处处展现出了一位理工男的严谨和认真,跟着师傅们一起下现场参加定检工作,每天忙碌而充实,慢慢地对班组、车间的各项工作有了系统的了解,不再只是空有理论知识的稚嫩大学生了,每天忙忙碌碌的他褪去了稚嫩的青春气息,在踏上梦想的征程上留下了成长、前行的脚步,谱写着独属于他的青春年华。有压力才有动力,就这样,勤奋认真、技术过硬的“崔小胖”逐渐成长为能够带领团结班组同事一起工作,群策群力解决车间安全生产中出现的种种难题的“崔班长”。

  在担任班长期间,崔行斌通过总结日常工作及其他同志先进经验,发现班组长工作能力大小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班组的工作成效。针对部分班组长懂技术而不擅管理的现状,通过日常沟通及专门指导,加强对班组建设和管理培训,不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水平。在加强班组安全建设的工作上,他带领班组人员认真贯彻和落实安全“四个重在”,执行安全技术措施,加强职工对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的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对不安全的人不用,有效地杜绝了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同时坚持加强安全培训,转变干部职工安全意识,奠定“安全第一”的生产原则,最大力度做好安全工作。班组工作千头万绪,工作虽忙,他还总要抽出一些时间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带领班组更多同事一起进步。

真抓实干 

在前行中突破自我的“崔主任” 

broken image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这是崔行斌激励自己从不懈怠、勤奋学习的座右铭。他深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了不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他在工作中十分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还积极向现场的老师傅们学习和请教,数不清多少次在工作现场摸索学习、多少次冒着寒风酷暑在定检现场操作。有付出就有收获,崔行斌也在积淀中成为了一名大家眼中的“技术大咖”,曾先后荣获省煤炭部科技三等奖、集团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多次参与公司技能大赛,于2011、2012连续两年获得技术比武第一名。2012年,崔行斌获得天通电力公司劳动模范称号,2017年度集团机电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度集团安全标兵、青年科技奖等,2018-2020年度集团优秀区队长,2020年度机电优秀区队长等荣誉称号。

  2014年,技术能力过硬的“崔班长”被任命为公司车间的技术副主任,身为技术咖的崔行斌,对新技能在电力行业的应用颇有自己的心得。多年来,崔行斌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诀窍和技能经验传授给车间的青年职工们,他根据车间的专业特长和工作能力,确定培养发展方向,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充分调动职工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天坚持理论学习和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把典型的故障事例、现场经验和同事们分享,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得到了身边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为修试一车间技能人才梯队建设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从一线技术人员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工匠精神?我想应该是敬业和认真这两个词,而这些一定要来自兴趣和热情,以及来自社会、企业对劳动者的尊重与认可,让更多人愿意主动选择技能岗位,自觉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在崔行斌看来,新时代的电力技术人员,不能只是出力流汗的老黄牛,必须在创新前沿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崔行斌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一步步成长为创新能手、技能大师,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他的个人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实现。如今,他以车间各项管理工作和技术进步为己任,肩负企业发展重担,力争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不断超越 

在挑战中品味甘苦的“崔小新”

broken image

  寒来暑往,改变的是能力,不变的是勇气。2016年7月,经过多年历练的崔行斌成为修试一车间的代理主任。随着定检任务的不断加大,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职工工作强度越来越高,在保证质量、保证进度的前提下,使用电动工具等高科技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是必由之路。就这样,满脑子对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的崔行斌化身陈同成为“崔小新”,想方设法帮助车间职工提高定检效率,让职工们抽出更多精力去进行那些高技术含量的精细检修,更大程度地保障检修安全,身为“电子控”的他自费为同事们购买了一批电动螺丝刀、电动除尘机,分发给各个班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那些你咬牙坚持走过的路,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有价值的,总有一天你会感谢当时努力的自己。”崔行斌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1年崔行斌带领修试一车间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平煤股份矿区14座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定期检修工作,设备检修率100%,设备安全运行100%,有效地消除了设备的不安全因素,圆满、安全、出色的完成了年度定检工作,在设备绝缘油试验和六氟化硫气体水分的定期试验工作,一共取油样123瓶,做色谱分析57项,做简化试验57项,做油耐压试验123项,现场测量sf6气体微水含量120处。在工程改造中,完成了35kV七矿变电站1#、2#变压器吊罩检修任务,进行了35kV高庄站综自改造工作。七矿变电站吊罩大修和高庄站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改造期间,为了确保改造期间变电站安全运行,崔行斌同志带领车间5名干部与班组骨干轮流驻站,连续坚守在改造现场,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全车间职工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劲,树好一面旗,确保了改造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他的带领下,修试一车间在安全生产、支部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曾被评为公司2017年度集团红旗区队,2020年度集团先进区队,2017年度、2018年度天通电力“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崔行斌告诉笔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积极学习借鉴兄弟单位区队建设工作的先进经验,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车间整体素质,为车间在新的一年里再创新佳绩,为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肩负使命 

奔赴抗疫救灾前线的“崔书记”

broken image

  2021年7月20日,郑州市遭遇特大暴雨自然灾害,贾鲁河水暴涨,郑州阜外医院被大水围困,院内积水最深达3米多,一楼全部进水,地下一、二层全部被淹,院内一度水、电、信号中断、患者转运其他医院治疗。大灾面前,天通电力公司员工众志成城,在7月31日接到上级命令后,迅速集结供电抢修队伍,崔行斌主动请缨,参加供电抢修救援任务,并临危受命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奔赴郑州开展供电抢修工作。到达当日,面对环境复杂、恶劣的情况,崔行斌鼓励在现场的党员和抢修队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天通精神,迅速投入抢修复电的战役中。“根据现场勘察情况,我们首先恢复地下二层的照明,需要敷设电缆约600米,然后分成两组,东西两部同时排灯,这样可以缩短时间,大家穿戴整齐,带好口罩,注意安全,确保今天恢复部分用电。”

  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崔行斌在作交底分工时说道,“临时党支部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党员在抢修复电中要冲锋在前、担当作为,全力做好应急保电、安全管理、电网抢修等工作,我们要齐心协力,“抢”出光明,让医院早点用上电。”在抢修过程中,郑州市新冠疫情复发,参与救援的单位陆续撤离,正当大家思想开始焦虑时,崔行斌同志及时开导大家:“医院的复电工作马上就要完成,我们不能半途而废,不辜负公司领导职工的期待,要圆满完成此次任务。”由于阜外医院地下一、二层始终没有信号,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崔行斌同志就需要与院方沟通,闷热的天气,几趟下来,工作服湿透了,但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干劲。大家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和各自的分工精诚团结,相互配合,做到“一盘棋、一条心”,让党旗在抢修复电一线高高飘扬,确保抢修复电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坚决打赢抢修复电保卫战。

  后记:如今的崔行斌依然早出晚归,不知疲倦地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战在公司各个定期检修现场。回望走过的路,不乏汗水和泪水,但崔行斌从没想过放弃科技创新的道路。每当谈及自己的工作,他总是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管理者就是要在关键时刻顶得上、拿得出,工作就是要尽力干到最好,为了我所热爱的企业,我还会继续努力下去,多学习相关知识,了解行业先进经验,结合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及车间实际,立足于安全生产,尝试一套具有修试一车间特点的工作方法,带领车间同事在公司发展新征程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字、编辑/ 宋莹璐

❖图片/ 余颂平

❖责任编辑/ 葛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