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通电力公司召开2023年科技创新大会

  6月28日上午,天通电力公司2023年科技创新大会在北院活动中心召开。公司党委书记李二军在会上强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科技创新是强企之本、是动力之源、是安全之要。公司各级干部职工要扬起高质量发展的远航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迈出新步伐干出新气象,携手共绘天通电力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broken image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杨东华主持。

broken image

  公司副总经理李春锋作题为《勇担使命 以科技创新推动集团电网绿色转型升级》科技工作报告。

broken image

  李春锋在报告中全面回顾了公司2022年科技创新工作。他说,过去的一年,我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集团科技创新工作部署,牢牢把握“六个坚定”,持续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打造“统一、高效、绿色、可靠”的集团新型电力系统,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李春锋强调,2023年,公司将全面贯彻落实集团科技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勇担使命 以科技创新推动集团电网绿色转型升级”总体方向,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全面提升电网安全管控与新能源消纳水平,以创新推动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绿色低碳、智能先进、经济高效的集团新型电力系统。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各级干部职工要落实集团科技创新改革要求,完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明确科研主攻方向,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多维度服务安全生产,突出技术转化和实用实效,坚持科技兴安,坚持面向一线,以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为目标导向,始终“听一线声音,解实际难题,助安全生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进深挖创新潜力、锻造创新队伍、多策并举释放创新活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公司总经理张哲宣读《关于表彰2022年度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broken image

  公司总经理李广民为公司科技进步成果、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公司党委书记李二军为公司科技进步成果、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公司领导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获得者颁奖。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电力调度室主任张顺轲代表科技先进单位发言。

broken image

  外线车间副主任冯旭初代表科技先进个人发言 。

broken image

  李广民代表公司向受到大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面对新的任务、新的目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绿色智能电网为长远目标,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决破除阻碍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企业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并对下一步重点工作提出要求。

  李广民强调,要以机制创新激发源头活水。企业的创新能力,源于全体干部职工对于创新的认识和体制机制的引导。要完善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逐步解决科技主体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要落实激励措施,对核心技术人员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给予激励,构建以科技创新绩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元分配体系。要搭建创新平台,坚持“双基”强化策略,完善科技创新课题长负责制,重点培养一批特色科技创新小组,有效运用“吕毅工作室”、电气能源研究中心实验室等载体,提升自主创新项目含金量。全面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以培育一支专业技术精、综合素质高、作业证照齐全的员工队伍为目标,掀起“学技术、强专业、提素质”的热潮,造就一批工匠大师、技能状元、创新蓝领。

  李广民强调,要以绿电消纳定位发展方向。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消纳绿电这一战略任务,组织研发团队针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控制、智能调度、电能质量治理、新能源输电技术等关键领域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应用。要进一步规范新能源管理流程,为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打下基础。要充分发挥储能在新能源出力调节、削峰填谷、需求侧响应、改善电能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在规划储能设施发展规模、新能源接入方案制定等环节超前谋划,因地制宜建设储能项目,减少弃风、弃光现象。同时,要积极参与省内及跨省、跨区绿电、绿证交易,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有效补充,力争实现“十四五”末绿电替代占比达到30%的目标。

  李广民强调,要以问题导向促进本质安全。始终保证电网升级建设高标准,以智能变电站、数字化输电线路为实施路径,加快建成电网设备全方位、立体化监测网络,实现设备状态全面感知、智能分析、自然灾害预防预判和应急处置,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要推进科技创新与安全供电、监督检查相融合,依托技术手段推动安全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规范员工安全行为。落实“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思路,坚定不移实施变电站集控管理,根据集团安全供电的特殊性和各变电站运行情况,研究具有自身特点的集控管理模式,逐步扩大子站规模,为企业转型发展释放更多人力资源。

  李广民强调,要以对标学习提升管理效能。各单位、各部门要丰富完善效益效率“硬指标”对标体系,建立安全、生产、经营、科技“软能力”对标清单,全面实施对标清单考核制度,采取更加务实管用的措施,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和管理效能。要在公司内部开展标杆选树活动,将管理标杆创建延伸到各基层车间和机关部门,促进各层级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能源电力政策为导向,高度关注储能发展、绿电交易等方面的政策红利,用好用活相关价格机制、激励机制、补贴措施,坚持每周组织电改政策学习,将增强运用电改政策的能力作为创新增效的重要举措,探索符合集团电网实际的商业模式和收益渠道,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

broken image

  李二军作讲话。他指出,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近些年,集团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系统性构建科技创新“六个一批”,探索出台五项特别规定,实施成果节点重奖、效益分红、量化闭环考核管理、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保护等重大举措,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公司坚持“使用新能源、建设新电网、走进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围绕“六统一”目标加速推进电网优化整合,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了各类创新平台,积极对电网新能源优化配置、源网荷储协调互动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持续向着全面智能化电网建设阶段大步迈进。

  李二军强调,企业高质量发展当下看效益,长远看创新。在这个产业技术飞速发展时代,我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引领、创新意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赢得发展新机。立足当前,对照上级要求,对标行业先进,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个别干部观念视野、专业能力和干事作风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对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前瞻性不足、敏锐度不够等等。因此,我们唯有坚持自立自强,付出更大、更为艰辛的努力狠抓创新、破解难题、多出成果,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才能持续突破企业发展瓶颈,加快实现跟跑、并跑到抢跑的跨越,逐渐提升与行业先进单位同台发展、同台竞技的实力和底气,让公司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

  李二军强调,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强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要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激发内在动力。按照集团科技体制改革的最新要求,全面谋划公司科技创新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应用和创新管理的能力水平。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广大职工提升本领、建功立业搭建平台,让更多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李二军强调,要聚焦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锚定绿色低碳主攻方向,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围绕公司中心任务,以项目管理的形式进行选题立项。要进一步明确项目目标、责任人、时间进度和实施方案,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严格按照公司要求抓好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过程管控,保障项目有序推进。要做好各类创新创效项目的技术性工作,促进成果的共享、推广和应用。要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把党建优势融入到科技创新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围绕科技创新重大部署和重点工作,找准党建服务中心大局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全面释放科技创新的无限潜力。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创新的激励力度,鼓励基层在管理创新方面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充分挖掘职工的创新潜力,集聚广大职工的智慧与经验,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杨东华对落实本次会议提出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会后要迅速行动起来,采取多种形式,认真传达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准确领会精神实质,深刻把握要点精髓,全力抓好贯彻落实,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司党政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转型发展上来,全力推动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创出新局面。

❖文字、编辑/ 孔祥意、单江、宋莹璐

❖图片/ 余颂平、宋莹璐

责任编辑/ 葛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