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师带徒 教学相长促发展

  “感谢集团搭建技能竞技的平台,能和其他单位选手同台竞技、切磋学习,从中让我受益良多,结交了许多同行专家,学到了许多经验,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参加这样的比赛”,笔者问及修试二车间继电保护工吕文超前不久参加完集团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继电保护工(实操)比赛和公司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实操)决赛的实地感受,仍然很激动、兴奋。

  吕文超所说的两个决赛,分别是集团和公司两个层面的技术比武大赛,其中,集团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继电保护工(实操)比赛于11月30日在我公司白雀寺站成功举办;公司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实操)决赛于10月19日在谢庄实操基地进行。集团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继电保护工(实操)比赛共有平禹煤电、中南检测等三家单位共计11名精英选手,公司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实操)决赛是公司内部的选手同台竞技,在两场比赛中,继电保护工吕文超均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自己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为公司和车间赢得了荣誉和赞誉,在继电保护工吕文超成功的背后,是车间落实公司导师带徒技能传帮带工作部署,不断探索“导师带徒+”的结果导向的一个缩影。

broken image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长期以来,按照公司党政部署,修试二车间坚持做好导师带徒传、帮、带的人才培养工作,以“匠人之心”培育“人才森林”,聚焦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导师带徒、导师带徒+创新团队锤炼、导师带徒+项目负责实战锻炼等多种途径,提炼出车间“导师带徒+”的职工技能提升新模式,着力打造专业型、创新型、应用型职工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修试二车间一直重视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有着技术传承有序的好传统,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分到修试二车间的青工,都有车间上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的工作经历,通过“第一课”让大家认识到青年人的职业生涯很长,但刚参加工作的几年格外重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青年人认识到只有起好步,打好根基,路才走得远、走得宽,才能胜任工作、独当一面、崭露头角;通过“第一课”大家得以尽快调整心态、明确目标、夯实根基,建立主动学技术的主观能动性。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为快速提升青工的综合素质,按照公司部署,车间建章立制,大力开展“导师带徒+”职工技能提升活动,为青工技能素质提升“施肥”。在工作之余,车间职工谈论的热门话题,莫过于继电保护、高检两大专业导师带徒“三代”优质传帮带的佳话,其中,车间青工吕文超是2020年1月从检修专业转岗到继电保护组成为继电保护工,跟继电保护班班长宋凯凯签了导师带徒协议,师傅用心教、徒弟刻苦学,在导师宋凯凯手把手指导下,徒弟吕文超在集团、公司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继电保护工(实操)比赛均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而作为导师的宋凯凯之所具备精湛的“武艺”,又来源于老师郭彦涛,郭彦涛现任车间二级技师,2021年分获首届省级继电保护专业技术比武第一名和省级煤炭系统技术比武第一名,郭彦涛在学技术方面有着“拼命三郎”的绰号,自己成才后,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融入岗位,在导师带徒方面将自己高超专业的技能对徒弟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宋凯凯只是众多徒弟的其中一位,在他专业而又精业的悉心教导下,培养的青工多人次获得各类技能大赛荣誉,其中取得河南省技能大赛第一名1人次、集团技能大赛第一名3人次、公司级技能大赛第一名4人次。

  “在我这里,从来不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一说法,我懂的、我会的,我定会全部教予你们,安全生产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有我们班组整体水平上去了,我们的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现任修试二车间继电保护班班长宋凯凯这样说道。宋凯凯在导师郭彦涛的思想熏陶下,同样秉承着团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手把手培养出的精兵强将坚守着车间安全生产的堡垒,在日常的紧急事故处理中,宋凯凯总是细心地把处理过程总结,利用空余时间给班组成员讲解细节。“老师当年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大家”,宋凯凯满怀深情地说着。

broken image

  2017年12月10日,车间突然接调度室电话:“焦庄站直流接地,立即安排处理”,时任保护班班长的郭彦涛接到通知后立即带着徒弟宋凯凯等人赶赴现场。“要能做到正确、迅速地查出直流接地的故障并消除故障,其前提是继电保护工作人员必须对二次回路图纸,特别是展开图和屏后接线图非常熟悉,对展开图的动作原理要能做到不看图纸也心中有数,对保护装置的状态,要能正确的判断,对屏后端子编号也要求非常熟悉,在这基础上查找直流接地故障,就不费事了……”,一路上,郭彦涛边走边给徒弟讲解处理故障要领。到达现场做完安全措施后,郭彦涛带着徒弟先室外后室内,使用拉路查找法对35kV室外设备进行挨个排查,最后发现是焦八2甲地机构盖后渗水严重造成,将内部水清理干净、做好防水处理后,顺利排除了故障。

  在回去的路上,老师郭彦涛也不忘给宋凯凯进行巩固讲解:“处理隐患事故,首先不能慌乱,稳住心神;然后是对掌握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甄别;其次是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最后是处理时注意其它二次线,不能扩大故障。”

broken image

  “郭老师和凯凯老师不仅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工匠之心,看到了他们敢拼敢闯、务实有为的工作热情,正是他们的帮助和教导,才有了我今日飞速成长的好成绩。”吕文超每每谈起他的师傅们,总是深有体会。

  无独有偶,高检组“高师”带“高徒”,“高徒”又带出了高检“状元”,“高师”指的是公司高级技师、车间高检组班长赵运平,赵运平是厨工专业分配到公司,转岗后通过勤学苦练,在老师悉心教导下成长为公司目前唯一的高检专业高级技师;“高徒”指的是廖艳平,廖艳平2010年分流转岗到公司修试二车间高检组,在“高师”赵运平的指导下,2019年在集团高压试验技术比武取得了第一名,随后,廖艳平和闫柯羽签了导师带徒协议。廖艳平按照车间“贴近实际、贴近现场、贴近职工”的带徒要求,实施精准传授,提高业务技能的实用性,结合徒弟闫柯羽的文化程度和工作经历,采取“量体裁衣”的教、授方法,因材施教,使业务技能培养与安全生产实际深度融合,确保了徒弟学有所获,在师徒共同努力下,又带出了高检“状元”,公司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实操)修试专业决赛获第一名。

broken image

  想锻炼出精湛的业务技能,就要有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始终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车间针对车间青工想学技术的激情,2020年成立了车间创新工作室,深入开展“导师带徒+创新团队锤炼”活动,车间创新工作室以“推动 培养 提升”为工作目标,通过导师带徒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优化现场工作流程,提升青工工作技能,在车间创新工作室,大家自觉加强业务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基础数据和相关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方案,做细做好每一个环节,保证创新出的成果件件是精品。

  今年初,在年度定检过程中,爱钻研的吕文超发现所辖变电站多台主变风冷系统保护功能相对简单,存在部分风机运行安全隐患,因此吕文超产生了一个自己制作一套完整的风冷系统的想法。当吕文超找到老师宋凯凯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宋凯凯鼓励吕文超大胆尝试,在组装的过程中,由于系统中新加入一个风机控制装置,对新加装的装置不了解而无法组装下去,通过宋凯凯细心的一遍遍讲解下,慢慢的将新装置的功能及接线理解透彻,最后吕文超在宋凯凯的指导下,顺利的完成了主变风冷系统的改造。

broken image

  心无旁骛,制心一处。通过车间创新工作室,师带徒成立技术攻关团队,培养了青工对待学技术“钻”的精神,职工对创新成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研究、反复论证,以“钻”的眼光看问题,以创新的思维想问题,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创新的根本,从而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中提升个人技能。

  截至目前,车间职工已创新出《10kV及以下手车式真空断路器电动底盘车的改造》、《变压器有载调压检修工具》、《断路器梅花触头安装工具》等20余项创新成果。

broken image

  近年来,“导师带徒+项目负责实战锻炼”是车间又一项导师带徒提升青工业务技能的举措,结合车间实际探索职工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车间利用公司竹园35kV变电站、吕庄35kV变电站等变电站工程改造的有利时机,在工程改造中创新形成了项目负责人制度,除车间指定青工担任项目负责人外,鼓励职工自荐“揭榜挂帅”,让职工有干事的舞台、成长的平台,通过实战让青年骨干练内功、通过实战给职工压担子,打通“任督”二脉,由项目责任人牵头成立项目攻关团队,从图纸校对,到实际接线;从施工方案制定,到现场组织施工,车间青年骨干都得到了锻炼,通过工程改造的“实战”验证了本领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学历文凭所能代表的,而是通过勤于学习、善于钻研、不断“充电”,在摸爬滚打中总结出来的,在真刀真枪中锤炼出来的,在层层历练中积累出来的。

  2023年3月在竹园35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作中,郭彦涛担任项目负责人,按照车间提出的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的工作流程,郭彦涛挑选宋凯凯、吕文超等10人组建改造团队,智能化改造接线工作是最令人头疼的工作,每块盘都要面临上百根接线,如何保证接线一次准确无误一直是个难题,郭彦涛带领团队从图纸校对中提炼出现场接线端子排图,确保现场接线准确率100%,细化现场施工流程,提炼出主接线人员和辅助人员持有图纸各自不同以便精准配合,工作中把材料、工具分成三份各取所需,互不干扰;更改盘门确保与柜体完美结合,提高了工效和质量。

  薪火相传师带徒的精神在修二车间提供的良好平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舟共济,教学相长,“传帮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老带新,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正是这种良好的互相学习氛围,才使得导师带徒的意义走深走实,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打造青年技术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推动新电网人才队伍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修二车间的目标,新时代新电网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实践者,时代赋予了我们基层一线职工要以“钉钉子”和“踏石留痕”的精神凭实干实绩交卷,在新征程上肩负起使命担当,助力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美好明天。只有业务技能过硬、本领高强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我们才会有轻舟必过万重山的坚强自信,才能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动力源泉。

图文编:朱明君

审核:侯永刚

编辑/ 宋莹璐

责任编辑/ 葛海峰